科普

良渚时课|第二课 玉璧的猜想

作者:良渚文化遗址 来源:良渚文化官微 发布时间:2021/03/30 22:46:58 点击率:2414次

第二课 玉璧的猜想

“鸟立高台”刻符玉璧 良渚博物院藏

  琮、璧、钺是良渚文化最重要的三类玉器。上一期,我们介绍了代表了良渚人信仰的琮,今天我们来聊一聊璧。
  璧是一种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尔雅·释器》里说:“肉倍好谓之璧。”意思是当圆形有孔的玉器的边宽是孔径的两倍的时候,这件玉器可称为璧。但从实际的考古发掘成果来看,几乎没有器物能符合这样的标准,因此,考古学家们提出凡是边宽大于孔径的圆形有孔器都可称为璧。
  良渚时期的玉璧从工艺上是可以分正反的。以良渚博物院展示的这件玉璧为例,它出土于庙前遗址,器身上有一道道弧形凹痕,这是线切割玉料所造成的,集中在玉璧的一面,另一面则相对光滑;也就是说,良渚的工匠们在线切割玉料的时候是留下了可供打磨的余量的,而且是可以打磨的很彻底的。我们再结合玉璧的出土情况,留有线切割痕迹的那一面出土时一般朝下。这样看来,良渚工匠们在打磨玉璧时很有些区别对待,朝上示人一面的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打磨,是玉璧的“正面”,而朝下的那一面不予示人,作为玉璧的“反面”,打磨工作就进行的有些许的“草率”了。

庙前M7:12 玉璧“正面” 

庙前M7:12 玉璧“反面”线图 

  除了有制作上正反面的区别,同一座墓里出土的玉璧根据摆放位置的不同还有参差。良渚时期的贵族大墓里存在“一墓多璧”的现象,比如反山23号墓的墓主人,她的墓里随葬了54件玉璧,生前一定非常显赫。这54件玉璧分别放置在了她的头部、胸腹部和脚下。玉质优良、打磨精细的玉璧被单独放在了墓主人的头部,其次是胸腹部,质料和制作都一般的玉璧则被堆叠在了墓主人的脚下。

反山M23 玉璧随葬情况

反山M23:6 出土于墓主人头部

反山M23:140 堆叠于墓主人脚下

  我们在上一期说,良渚人创造了“神人兽面”的形象,这是他们信仰的具象表现。奇怪的是,玉璧是良渚时期唯一不雕刻神人兽面纹,却依旧采用珍贵玉料去制作的一类玉器。而良渚玉璧上虽然不曾出现过神人兽面纹,却雕刻了以“鸟立高台”为主题的符号。目前,考古发掘和传世品中带有刻画符号的良渚玉璧仅有17件,主题一致,只是不同玉璧表现出的“鸟立高台”的元素存在着多寡。

良渚博物院藏“鸟立高台”刻符玉璧 线图

“鸟立高台”刻符

部分良渚玉璧上的“鸟立高台”刻符
良渚博物院水乡泽国展厅展板

  玉璧这种器物在良渚人的生活里到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学术界有过诸多的讨论。比如有人认为玉璧是财富的象征,因为制作玉璧需要用到大体量的玉料,占有玉璧即是占有玉料,即是占有财富。当然,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观点,比如堆叠在一起的玉璧很可能是模仿琮“内圆”的部分,良渚晚期的玉璧上出现“鸟立高台”的刻符也并非偶然,这些玉璧也承载了与琮类似的宗教信仰的功能;还有人说大量随葬的玉璧发挥着敛尸的功能;又或者就像《周礼》所说的那样,“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玉璧与玉琮配合使用,是祭天礼地的法器。
  虽然围绕良渚玉璧,我们还有许多谜团尚未揭开,但从五千年前良渚贵族们在墓中随葬玉璧开始,它就一直作为美玉的代表,活跃在历史舞台上,虞叔怀璧其罪招祸、和氏白璧三献遭刖、蔺相如完璧归赵护国、鸿门宴张良奉白璧救主……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让玉璧相较于其他良渚玉器,在历史时期被发扬光大,有了更旺盛的生命力。五千年前的良渚人肯定无法想象,在五千年后的北京奥运会上,世界的奥运健将们获得的奖牌背后会镶嵌着玉璧,文化和传承的魅力大概就在于此。

“良良的‘陶’气之旅”之制陶技术发展的故事 重返圣山 | 《反山》《瑶山》考古报告修订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