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偌大的良渚古城,是怎么建造起来的?

作者:良渚文化遗址 来源:良渚文明官微 发布时间:2017/12/22 09:12:24 点击率:1054次

良渚古城很大很大
整个遗址有100平方公里
相当于杭州的上城区和拱墅区加起来的面积。
这么大的古城怎么建造起来的?
今天小良带你一起
揭开5000年前的古城建造之谜

  良渚古城已5000多年,它一直都在,只是我们对它的探索、认识还要一步步地来。而最近十年,通过浙江省考古所考古人员的努力,良渚古城的“面纱”掀开得越来越多,它通过一个个的“证据”,在我们的眼里,一点点地还原。
  良渚古城城址也很大,城址空间布局呈向心式三重结构,自内而外是宫殿区、内城和外城。其中宫殿区位于内城中心,面积约0.36平方公里;内城以四面的城墙围合,呈圆角矩形,面积约2.8平方公里;外城位于内城外围,面积约5平方公里,由17处断续分布的人工营造台地构成。再外面则是它的外围水利系统,它由谷口高坝、平原低坝和山前长堤等人工堤坝,跟相关的山体、丘陵、孤丘以及天然溢洪道自然地形组成。
  如果不好理解,你可以试着把它想象成北京现在的模样——最中央,是王城,也就是北京中心的紫禁城;往外走,建了一圈内城墙,城墙里头是内城,就相当于是北京的一环,绝对的市中心;再往外走,出了内城,就是外郭城了,但它又不是农村,就相当于是城市郊区,就好比北京的五环内。

  这十年里,省考古所取得的另一个成果,就是证实了整个良渚古城的先后建设顺序,也就是整一片古城,先有谁,再有谁。
  省考古所所长刘斌说,是通过年代学测定,再结合地层学、类型学等手段来证实的。
  最重要的是年代学测定。考古界的做法是这样的,要想知道一个文物的年代,比方说一个罐子,最理想的状态,就是罐子里头有储存过什么东西,比如种子、粮食等等,哪怕是一粒芝麻,都可以通过“碳14”测定,来推算出植物的死亡时间,从而知道它们的年代。

碳14测年 是根据碳—14衰变的程度来计算出样品的大概年代的一种测量方法。这一原理通常用来测定古生物化石的年代。

  良渚古城前后取样600多个,比如草裹泥里的草、稻谷、桃核、种子……通过它们,推算出了良渚古城的建设顺序:

  简单来说,当时的良渚人高瞻远瞩,选好了地方,先治水,解除后患后,最重要的王城宫殿,紧跟着就动了手。

  良渚人为了把300万平方米的王城围起来,建起了一道东西长约1500-1700米,南北长约1800-1900米,略呈圆角长方形的城墙。四面城墙,除了南城墙没有护城河外,其他三面城墙都有内外护城河,相当于夹河筑城。另外,目前已经勘探出8座水城门,四面城墙各有2座,和内外河连通。另外,南城墙的中部,还有一座陆城门,平常进出城,应该走的就是这里。
  这道宽宽的城墙,就像是当时的一个分割线,墙内是整个古城最中心的地方,城外就算是古城郊区。
  地质考古,把城墙下垫的石头,一共10526块,一块块编号,登录石头的质地、大小、尺寸,还有磨圆度,到古城外的山头上,一个个去对照。就是通过石头的质地和磨圆度,最终,找到了它们的出处——古城北墙石料来自城北的大遮山南坡;南墙石料来自城南的大雄山北坡。一块石头,山上采下来,棱角分明,叫棱状石头;从山上滚下,棱角磨掉一些,是次棱石头;落入到小溪沟里,变成次圆石头;要是进了大江大河,那就是圆乎乎的鹅卵石了。
  考古人员一块块检查下来,发现当时的良渚人建城墙用的都是次棱石头、次圆石头,也就是说,都是到山脚下、溪沟里捡回来的。

  出了城墙,就是外郭城了。扁担山、和尚地、里山、高村、卞家山、杨家村、文家山……听名字,是不是就有了一些“郊区的味道”?它们都是长条形的高地,人工堆筑而成,差不多有6.3平方公里。在这些地方,考古人员先后找到了木板河岸,说明当年良渚人临水而居;有古河道、码头,还有平民墓地。但是考古人员找来找去,最终证实,整个良渚古城,不管是内城还是外郭城,甚至是外郭城外附近,都没有发现有稻田。
  这说明什么?早在良渚时代,中国就已经有了很明确的城乡分野。那时候,古城内没有一个农民,住的都是手艺人,像玉器、石器、漆木器、骨器……不管是什么,手里有技术,就有本事留在了城里。农民都去哪了?王宁远说,种稻子要往开阔的地方去,地方够大才行,都往城外开阔的平原去了。古城外的近郊,目前也已经勘探了15平方公里,新发现遗址160多处。这些近郊可能就是农民生活的地方,勤恳种地,往城里供应粮食。

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在积极建设
以后你在这儿
就能与5000年前的文明完美邂逅~

仓廪实而知礼节,良渚文明里的“理想国” 重返圣山 | 《反山》《瑶山》考古报告修订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