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良渚笔谈 | 穿越五千年的曙光

作者:良渚文化遗址 来源:良渚遗址管委会 发布时间:2021/11/07 10:53:28 点击率:1872次

穿越五千年的曙光

  2020年元旦一大早,我收到阿鲁(史鲁航)老师发来的新年祝福——照耀在良渚古城遗址上的新年第一缕阳光。这是他刚刚拍下的照片,凌晨4点多他就已经赶往良渚古城遗址拍摄了。

史鲁航/摄

  那之前不久,我和阿鲁老师一同在良渚拍片,专访世界考古学泰斗、年逾八旬的剑桥大学退休教授科林·伦福儒(Colin Renfrew)先生。老先生高度评价良渚考古发现,坦言良渚改变了他对中华文明的看法。我提到大英博物馆里收藏着许多中国文物,其中就有珍贵的良渚玉琮、玉璧,老先生欣然表示如果我们摄制组前去拍摄,他一定作陪向观众介绍那里馆藏的良渚玉器。告别前,伦福儒先生送给我和阿鲁老师每人一本他的著作《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Archaeology:Theories, Methods and Practice),并略带歉意地解释“这是第六版,还来不及把良渚文化写进去,一定将其写入第七版”。

  采访结束,我们继续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拍摄。仰望苍穹,灰黑色的天幕上已悄然挂着一弯新月。阿鲁老师快乐地说,拍摄《良渚》,让他遇见了五千多年前的月光。他那一脸灿烂的笑容,深深感染了团队的每一个人,一天的辛劳顿时烟消云散。

史鲁航/摄

  2019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杭州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它所演绎的古国文明的灿烂辉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扬光大的丰厚滋养。当日晚,由集团出品、国际频道承制的三集纪录片《良渚》连续三天在浙江卫视、浙江国际频道、新蓝网和“中国蓝新闻”客户端等多个平台播出,取得了良好收视效果。

  作为后来加入者,我并没有参与《良渚》系列纪录片的创作,但我切实感受到了这部片子的影响力。因为片子播出之后,我们迅速收到了太多来自国内和海外的反馈。
  鲁安是美国中华艺术宫的创始人兼馆长,他为片中出现的玉琮、玉璧、玉钺等感慨不已,“ 良渚古玉虽然是新石器时代的作品,但加工工艺已经非常发达,代表了我们先人手工作坊的伟大成就”。旅法舞台剧演员迦南说,“纪录片从良渚文化的开端起源,到玉器、到外围水利工程的介绍,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澳洲华人林书荣表示回国后一定要到良渚感受一下古城遗址的魅力。
  在三个月后召开的首届浙江省国际友城媒体合作传播论坛上,国际频道现场播放了在《良渚》纪录片基础上精剪制作的英文版同名短视频,嘉宾们神情专注,看完之后热烈鼓掌。四家欧美电视台当场与浙江国际频道签署了《良渚》等人文纪录片全球展播合作备忘录。第二天嘉宾们到良渚博物院参观后,又有多国媒体向我们询问纪录片情况。此后,又有多个国家的主流电视台负责人也陆续表达了在他们的平台播出《良渚》纪录片的意愿。
  国际市场的初步认可坚定了国际频道做好良渚文化全球传播的信心。频道决定,抓紧把《良渚》纪录片译制成英语、德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等多个语种的外宣版本,在国外主流电视台和影响力大的社交媒体进行推广,并根据不同国家精心制订了推广计划,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
  又一个月后,2019年12月,好消息传来,《良渚》成功入选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2019年第三季度优秀国产纪录片名单,这意味着这部片子得到业内专家的赞赏,传播渠道将会更广。
  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良渚》之所以能得到普通观众、媒体大咖和考古学者的一致认可,是因为对还原历史的极致追求,对光与影的耐心守候,对每一帧画面的匠心雕琢。每一秒画面,都凝聚着许多同事的心血。如何才能在空旷的遗址上拼出一个完整的五千多年前良渚古城生活图景?
  我知道主创团队一次又一次地去实地查看和调查,日复一日,摄制组追随着太阳的轨迹,捕捉阳光、植物、动物、鸟和水等元素,把自己融入到先民的生活场景中去,让自己跟良渚越来越近,拍的画面也越来越有感觉。

  前几天,我再次收到阿鲁老师发来的良渚照片,同样的场景,不同的光效,阿鲁老师说这是“复活的良渚”。或许,这是我们电视人的共同心愿:用电视语言让良渚“复活”,努力把“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传播到世界各地。

作者:邓冲

作者单位:浙江电视台国际频道

中国之声报道:中华文明真有上下五千年吗?中国考古人用良渚遗址实证告诉你! 重返圣山 | 《反山》《瑶山》考古报告修订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