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良渚笔谈 | 一张照片,帮我们找回良渚考古的原点

作者:良渚文化遗址 来源:良渚遗址管委会 发布时间:2021/11/29 20:19:29 点击率:3335次

一张照片 帮我们找回良渚考古的原点

  央视《中国考古大会》第一期录制现场,节目组将一张80多年前的旧照片重新上色,送给了良渚遗址发现者施昕更的孙子施时英,他非常激动。这张模糊的照片来自83年前他爷爷施昕更撰写的《良渚》考古报告,它记录了良渚考古的开端,隐含着考古人对祖国远古文化的拳拳之心。

  翻开《良渚》报告的卷首语,施昕更写下了这么一段话:“我们上古的祖先,坚忍的开辟了这广漠的土地,创下了彪炳千秋的文化,我们今日追溯过去,应当如何兢兢业业地延续我们民族的生命与光荣的文化呢?中国绝对不是其他民族可以征服了的,历史明明告诉我们,正因为有渊源悠久,博大坚强的文化,所以我们生存在这艰巨伟大的时代,更要以最大的努力来维护来保存我国固有的文化,不使毁损毫厘,才可使每一个人都有了一个坚定不拔的信心。”读着这段饱含深情的文章,我们仿佛回到了八十多年前,看着这个青年怎样历经曲折,揭开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序章……

  在发现良渚遗址之前,施昕更是西湖博物馆地质矿产组助理,一位自学成材的青年地质学者,没有受过任何考古学训练。1936年5月30日,他受单位指派参与了杭州古荡遗址的发掘,这次发掘只持续了一天时间。因发现出土的石器在他家乡良渚镇常见,所以第二天就匆匆赶回良渚,开始了第一次调查。调查收获不大,他也毫不气馁,同年7月、11月又开展了两次调查,终日踯躅于田野阡陌之间,不以为苦。转机来得猝不及防。11月3日下午2点,他在良渚镇棋盘坟一个干涸的池塘底部发现了两块黑陶,觉得和《城子崖》报告中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一致,由此证实了一向被视为荒蛮之地的浙江地区,也有远古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施昕更(左)与董作宾在棋盘坟现场

  董聿茂先生主持的西湖博物馆对施昕更的发现极为重视,立刻向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申请了发掘执照。施昕更于是在12月1-10日、12月26-30日以及次年的3月8-20日,以棋盘坟为中心进行了三次发掘。结果发现大量陶器和石器,引起学术界很大关注。

  发掘刚结束的4月,国家级考古单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董作宾,梁思永两位先生即来现场考察,两位先生是当时全国著名的大考古学家:董作宾,主持过殷墟发掘,与王国维,罗振玉,郭沫若合称“甲骨四堂”。梁思永,梁启超次子,毕业于哈佛大学,我国第一个受过西洋考古学训练的学者,他还是《城子崖》报告的编写者。而施昕更对良渚黑陶的发现,正是受了《城子崖》报告的启发。他正撰写的良渚报告,也完全以《城子崖》为蓝本。

  施昕更对这两位学者自然非常敬仰,曾专门请两位先生为良渚报告作序。这张照片就是施昕更带领董、梁二位先生现场考察时拍摄。照片被排在良渚报告的图版一的第一张,足见施昕更的重视程度。照片拍摄于一处桑地的沟边,施昕更立于画面左侧,左手张开指向沟内,当是指示发现黑陶的位置,董作宾立于右侧。而梁思永为啥没有出现在照片中呢?应该他就是这照片的拍摄者。施昕更的考古活动,从调查,发掘,整理,绘图,到联系出版,几乎都是一力完成,唯有照片都由同事钟国仪拍摄,所以施昕更应该没有相机,不会拍照。而梁思永留美归来,据说照相水平很高。所以这张照片实际上是在良渚考古的第一地点拍摄的,施昕更这个考古新人和考古大家的珍贵合影。而在今天,他们3个人的头像都被镌刻在仰韶遗址博物馆外的中国考古百年纪念墙上,载入了中国考古史。

中国考古百年纪念墙

  在董梁两位先生考察良渚的4月,施昕更已经基本完成了报告的编写,推算8月上旬即可出版。不料“七七事变”突然爆发,全面抗战开始。接着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博物馆南迁。施昕更在家等待了一段时间,最终在报告出版无望的情况下,泪别父母妻儿,携带报告原稿踏上流亡之路。

  彼时博物馆已濒临解散,施昕更于是投笔从戎,赴温州担任瑞安县抗日自救会秘书。博物馆馆长董聿茂携稿找到流亡丽水的浙江省教育厅,呼吁拨款重印,获得支持。当时北上陆路交通已经断绝,博物馆同事钟国仪从海路绕道到“孤岛”上海,最终出版了这本报告。施昕更专门撰写了卷首语,感人至深。印完的几百本报告运回后,大部分被封存起来,并未在社会上发行。第二年5月,施昕更就因病缺医少药,于瑞安去世,年仅28岁。

  这本封存的报告一直鲜为人知,直到1990年代在浙江博物馆的一个角落被发现,方才重见天日。我们也才第一次见到了这张照片。报告所附的地图比例很小,只标识出棋盘坟的所在,所以我们一直不清楚施昕更精确的发掘位置。报告文字叙述是在棋盘坟边一个狭长的池塘里发现的黑陶,而现在棋盘坟周边全是稻田,并无池塘痕迹。为了找到精确位置,最近我们通过1972年的高清卫星影像,终于发现棋盘坟西侧确有一狭长池塘,并比对这张照片中的道路和远山轮廓等特征,最终确定了照片施昕更站立的位置。11月3日,是施昕更最初发现黑陶的日子,我们去了棋盘坟现场,让施时英在他爷爷当年站立的位置,留下了一张照片。

  今年恰逢中国考古百年,也是施昕更先生诞辰110周年,在这样特殊的时点,我们终于找回了良渚考古的原点,具有特别的意义。这也会成为新的起点,开启良渚考古下一个百年的征程。

作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王宁远

社科院专家撰文:良渚玉琮所蕴含的宇宙观与创世观念 重返圣山 | 《反山》《瑶山》考古报告修订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