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琮 良渚文明 公园

良渚 · 资讯

更多

最美四“阅”天,青春筑梦行 |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举办青年主题阅读分享活动

发布时间:2024-04-23

良渚博物院
博物院总占地面积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由英国著名建筑设计师戴卫﹒奇普菲尔德设计,建筑非常简洁,突破了具象形态的束缚,体现了艺术与自然、历史与现代的和谐融合。建筑荣获由知名杂志《商业周刊》和《建筑实录》评审的“最佳公共建筑奖”。
良渚古城遗址,被誉为“中华第一城”,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良渚古城是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的一个区域性早期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良渚文化对其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拥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可实证中华文明的发展特征—多元一体,并真实、完整地保存下来,它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杰出代表性的东亚地区史前大型聚落遗址。
瑶山遗址是迄今等级最高、出土玉器数量最多、器类最为丰富、制作最为精美、最具影响力的良渚文化墓地,是良渚文化考古中最为重大的成果,曾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属于中国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遗址。位于浙江余杭下溪湾村。1987年发掘墓葬12座。
老虎岭遗址公园,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主要分为坝体保护棚、游客服务中心、绿化景观三个区块。老虎岭水坝位于瓶窑镇彭公村,呈西北——东南方向,长约135米,迎水面采用的“草裹泥”堆筑,充分体现了良渚先民对水位的季节变化和植物材料特性的认识和利用能力。

精品典藏

68
  • 锥形器

    锥形器是良渚文化玉器中较特殊的一类,见于大中小各等级墓葬,跟管、珠一样是良渚玉器中最普及和最平民化的器类。但玉锥形器的使用仍有很明显的等级烙印,如琢纹或集束状的锥形器都只见于等级身份较高的显贵者墓葬。锥形器一般上端做成锥尖状,下端一般做成短榫状,往往有小孔,也有无钻孔的。出土时一般位于人的头部至脚端等多处位置,其用途有玉簪说、玉砭说、实用箭镞的玉礼化说等。

    查看详情

    玉镯形器

    出土地点: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反山遗址M23:95  出土时间:1986年  尺寸(L×W)cm:通高3.98、外径7-7.07、孔内径5.6  南瓜黄,磨制较精,外壁向内弧凹,呈束腰状。分别于上肢两侧,整器呈高筒形,从墓内的其它随葬器物定位分析,可能为腕饰。

    查看详情

    玉坠

    出土地点: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瑶山遗址M7:56  出土时间:1987年  尺寸(L×W)cm:长3.2、直径0.95  垂囊形圆柱体,整器制作精致。一端有圆凸榫,并对钻小孔,另一端圆尖。中部一道阴刻弦纹将器表分成两部分,上部光素无纹,下部用浅浮雕琢出2只眼睛和两个鼻,并以阴线刻饰。

    查看详情

    玉锥形器

    出土地点: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反山遗址M14:107  出土时间:1986年  尺寸(L×W)cm:长9.6、最大直径1.07  白色,光泽感好,横截面为圆形。

    查看详情
  • 玉锥形器

    出土地点: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  出土时间:1999年  尺寸(L×W)cm:长11.6直径0.6  绿色,间有棕黄色斑纹,长方柱体,一端钝尖,另一端有突榫,上面对钻二小孔,器身有加工玉器留下的切割痕,此器抛光精致。

    查看详情

    玉珠串

    出土地点: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反山遗址M17;57  出土时间:1986年  尺寸(L×W)cm:长0.4-0.6、直径0.5-0.6  南瓜黄,或沁蚀,均鼓形珠,个别留有线切割痕迹

    查看详情

    玉钺组合

    出土地点: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反山遗址M14  出土时间:1986年  尺寸(L×W)cm:①长14.1、上端宽9.3、刃部宽11、最厚约0.9(玉鉞)         ②卯口约0.6-2.2,深约1.2,整器高3.35、宽约6.9、最厚1.25(玉柄冠饰)          ③卯口约0.65-2,深约1.5,卯孔底部磨划成凹弧状,整器高3、宽6.2、最厚1.7(玉柄端饰)  ①上端面留有双向片切割痕迹,其中中间部分还保留有断茬。玉钺上端一角缺损,但切割成台阶状,与另一也切割成台阶状的“补缺”的玉件相吻合、拼接,其中两者的切割面均经打磨,补缺玉件的顶面也保留有双向的片切割痕迹,但切割的状况与玉钺体顶端的不一致,也可以证明原来这是两个不同的个体。【玉鉞】(1579)  ②整器横截面呈扁椭圆形,椭圆形卯孔为一排实心钻掏膛而成,实心钻可辨6个,卯孔底部划磨而成凹弧状。【玉柄冠饰】(1577)  ③整器横截面呈椭圆形,上部突榫部位钻有卯孔,两侧各钻有横向的固定卯销的小孔,端面切割呈橄榄形凸块。椭圆形卯孔也以6个一列的实心钻掏膛而成,卯孔底部也经过划磨而成凹弧状。【玉柄端饰】(1578)

    查看详情

    玉钺

    玉钺为军事指挥权的象征。最早始于崧泽文化的石钺,至良渚文化时期,玉钺与玉琮、玉璧一起构成了用玉制度的核心,是显贵者阶层特定身份地位的玉质指示物。良渚文化玉钺一般有长方梯形玉钺和扁方梯形玉钺两种类型,其最高格式一般由钺身、冠饰、端饰三部分组成。

    查看详情
  • 玉瑗

    出土地点: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  出土时间:1989年  尺寸(L×W)cm:直径11.5 、孔径5.5 、高0.9  绿色带棕黄色斑纹,扁薄圆形,中部有一小孔,厚薄不均。

    查看详情

    玉圆牌

    出土地点: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瑶山遗址M1:13  出土时间:1987年  尺寸(L×W)cm:直径2.2-4.5、孔径0.8-1.7、厚0.3-0.5

    查看详情

    玉梳背

    玉梳背,之前称玉冠状器,为良渚文化玉器中的典型器类,出土时一般位于墓主人头侧。不仅出土数量较多,且器形的变化规律也相当清楚。早期顶端平直或有圆弧形凹缺,榫部与背体间没有明确分界。后期玉梳背底部出现扁榫并逐渐变薄变小。周家浜三十号墓中玉背象牙梳的出土,证明了它实为镶嵌在梳子上的梳背。

    查看详情

    玉梳背

    出土地点: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反山遗址M14:174  出土时间:1986年  尺寸(L×W)cm:高3.02、上端宽5.76、榫宽3.9-4.2、厚0.59  南瓜黄,光泽感好。冠顶切割呈宝盖头结构,其下为近圆形的对钻孔,对钻略有错位。两侧边内收,下角凹弧。下部切割为短榫,上有两个对钻孔,对钻孔略有错位。

    查看详情
  • 玉梳背

    出土地点: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瑶山遗址M2:1  出土时间:1987年  尺寸(L×W)cm:高5.8、宽7.7、厚0.35  整器平微凹,凸面光素无纹。凹面阴线刻纹,上部刻神兽图纹,上端两角各刻一简化飞鸟纹图案。兽面下有一椭圆形镂孔。器的底边装饰一道卷云纹带。

    查看详情

    玉三叉形器

    出土地点: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瑶山遗址M7:26  出土时间:1987年  尺寸(L×W)cm:高4.8、宽8.5、厚0.8厘米  南瓜黄,左右两叉平齐,上端略向外突,中叉较低,有竖向直孔一个。一面有精美刻纹:左右两叉刻侧面相向的神人头像,神人头戴羽冠,方形脸庞,单圈眼,嘴内用阴线刻出上下两列平齐的牙齿。中叉上端饰五组直向羽状纹,象征正面的神人像;下端阴线刻兽面图纹。

    查看详情

    玉牌饰

    出土地点:浙江省余杭区良渚镇安溪瑶山遗址M7:55  出土时间:1987年  尺寸(L×W)cm:宽7、高3.9、厚0.42厘米  器形平面如倒置三角形,底角圆钝呈弧形,器体扁薄。全器用透雕和阴线刻技法琢出神兽图纹。

    查看详情

    玉牌饰

    镶嵌玉器出土时一般呈组状,可与其他物件复合,其材质为透闪石软玉、蛇纹石、叶腊石、萤石、绿松石等。早期通过平面粘贴法与其他物件复合,晚期为使复合更牢靠,采取凹窝粘嵌法。良渚文化晚期的玉器镶嵌工艺已突破了平面镶嵌的瓶颈,开始使用弧面镶嵌工艺,是好川类型文化中圆柱面玉器镶嵌工艺的先声。

    查看详情
  • 玉鸟

    出土地点: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反山遗址M14:259  出土时间:1986年  尺寸(L×W)cm:长4.36、两翼宽5.33、厚0.93  鸟形平展,尖喙短尾,两翼外张,作振翅奋飞状。鸟眼重圈,双眼之间因为两侧眼部的切磨而显得起脊。背部各向两翼作斜向切磨,另外鸟头与背部之间尚还有几道横向的切割线。背面钻有一对横向的隧孔。 良渚文化的玉坠件器形很多,有半圆形、月牙形、牌饰、三角形、半球形、鸟形、龟形等,体量小、制作精致,它们一般与玉管、玉珠等组成组佩件,为项饰、手腕饰品或脚饰等。

    查看详情

    玉卯孔端饰

    出土地点: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反山遗址M14:141  出土时间:1986年  尺寸(L×W)cm:高4.13、端面直径4.8、卯孔面直径2.96-3.05,卯孔外径1.3、深1.4、管钻壁厚约0.15  端面大且弧突,外壁内凹。卯孔管钻而成,尚留有明显的台痕,管钻芯中心部位经过打磨显得内凹。

    查看详情

    玉料

    出土地点: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安溪瑶山石矿  出土时间:1973年3月  尺寸(L×W)cm:高5长12宽5.1-6.4  灰色带棕黄色斑点,整器呈长形,一面有切割后留下的痕迹,割痕有高低台阶,此器对研究良渚文化玉器加工工艺具有极高的参考、研究价值。

    查看详情

    玉璜

    出土地点: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反山遗址M23:67  出土时间:1986年  尺寸(L×W)cm:高5.75、宽13.88、厚0.8  半璧形,两侧对钻有小系挂孔。正面略弧突,中间以减地浅浮雕雕琢神人兽面纹,其中神人兽面纹之神人以宝盖头结构浮雕代替,兽面纹有椭圆形眼、鼻梁的椭圆形刻划以及曲尺形鼻部,兽面纹眼部为管钻,与鸟形象的主体结构一致。

    查看详情
  • 玉龟

    出土地点: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反山遗址M17:39  出土时间:1986年  尺寸(L×W)cm:长3.2、宽2.22、厚0.55  南瓜黄,偏黄褐色,沁蚀。头颈前伸,中部有一道折脊线,四爪短小,作爬行状,背上有纵向脊线。腹部平整,有一对横向的隧孔。

    查看详情

    玉管串

    出土地点: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汇观山  出土时间:1991年2月  尺寸(L×W)cm:长1~3 、直径0.9~0.6  圆柱形,中间对钻一孔,大部分为白色,其中一节残缺。部分夹杂黄褐色或青灰色筋斑。

    查看详情

    玉管串

    出土地点: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反山遗址M17:32  出土时间:1986年  尺寸(L×W)cm:长0.9-3.8、直径0.6-1.5  南瓜黄,其中2件束腰形,8件“单面钻”的标本是钻孔后的玉管一分为二而成的。

    查看详情

    玉管串

    玉管、玉珠为良渚文化玉器中数量最多的,是组成组玉佩挂饰的基本元素。它们或单独组装成串,出土时一般位于墓主人头前到脚端的多个位置;或与玉璜复合成串,出土时一般位于头部或胸腹部,应为头饰或胸饰;或与玉坠组成佩挂饰,出土时一般位于胸腹部或手腕部。玉管一般有圆柱形、琮形、钟形等。玉珠的器身大小不一,素面,中有对钻圆孔,少数为隧孔。

    查看详情
  • 玉鼓形珠

    出土地点: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反山遗址M23:24   出土时间:1986年   尺寸(L×W)cm:长3.2、最大直径3.25   鸡骨白,器呈鼓形,中间对钻一圆孔,光泽感好,两端面上均留有线切割痕迹,其中一面单向,另一面相向。

    查看详情

    玉缝缀片

    出土地点: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反山遗址M17:35  出土时间:1986年  尺寸(L×W)cm:长2-2.1、宽1.1、厚约0.65  南瓜黄,器呈椭圆形,正面弧突,背面较为平整,近中部钻有横向的隧孔。

    查看详情

    玉缝缀片

    出土地点: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反山遗址M17:33  出土时间:1986年  尺寸(L×W)cm:长2.2-2.25、厚0.55-0.6  南瓜黄,偏浅兰色,光泽感好,呈盾形,正面弧突,背面平整,且钻有一横向的隧孔。

    查看详情

    玉纺轮

    出土地点: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瑶山遗址M6:5  出土时间:1987年  尺寸(L×W)cm:直径4.2、厚0.9、孔径0.5  扁平圆饼形,中对钻一孔,孔壁经打磨。断面呈梯形,外壁略弧凸。

    查看详情
  • 玉带钩

    出土地点: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瑶山遗址M7:53  出土时间:1987年  尺寸(L×W)cm:长5、宽2.75、厚2.2  南瓜黄,略呈长方体,表面略有凹弧,制作精致,底面平直。一端横穿直径圆孔,另一端挖琢成深槽状的弯钩。圆孔及弯沟内均打磨光亮,底面有1道弧线状切割痕迹。

    查看详情

    玉琮

    出土地点: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瑶山遗址M7:50  出土时间:1987年  尺寸(L×W)cm:高4.2、射径11.4—11.7、孔径6.4  基本完整,微受沁。南瓜黄,矮方柱体,内孔较大,孔壁有1个规则的浅圆孔。顶端较平整,底端不平整,似依原料大小切割后留下的不规则形态,但经打磨光亮。在转角处刻琢出角尺状凸面,依坯体不规则的形态而大小不一。其上各刻一组非常简化之神兽图纹,两侧阴刻半圆线意为耳。神兽图纹刻琢后再刻以圆弧线表示脸庞,可能为管钻而成,因此在上端弦纹带上留有圆弧线,但不连贯。

    查看详情

    玉琮

    出土地点: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瑶山遗址M7:34  出土时间:1987年  尺寸(L×W)cm:高4.4、射径7.5、孔径6.4  南瓜黄,中空矮柱状体,内孔壁略弧凸,外表呈弧边方形。四个角各有一个顶视为角尺状的凸块,其上以转角为中轴,琢刻神兽图纹。

    查看详情

    玉长管

    出土地点: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反山遗址M17:9  出土时间:1986年  尺寸(L×W)cm:通高12.48、最大直径1.4  对钻孔,钻心偏离,故难以硬性物质直接贯穿,对钻孔一侧边缘有直向的擦痕。

    查看详情
  • 玉长管

    出土地点: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反山遗址M17:24  出土时间:1986年  尺寸(L×W)cm:长9、直径约2.7  光泽感好,孔内壁经过打磨,仅一端依稀可辨横向的钻痕。一端钻孔内壁可见纵向的擦痕,是否打磨还是使用痕迹不明。

    查看详情

    玉长管

    出土地点: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瑶山遗址M2:7  出土时间:1987年  尺寸(L×W)cm:长6.75、直径1.5、孔径0.5  长圆柱形,中间钻孔但不规整。器表浅浮雕并阴线刻琢出图纹,图纹以2周凸棱分成上、中、下三组,每组一周上下各四个圆凸,上圆凸中阴刻圆圈,周围以圆弧阴线相连。

    查看详情

    玉璧

    玉璧是良渚文化中出现的新生事物,为良渚文化玉器乃至中国玉器的典型代表之一,由扁圆形玉瑗或玉环沿着边宽变大、孔径变小的趋势演变而来。一般呈扁圆形,孔径绝大多数不到直径的一半。多素面,少数有鸟立柱、鸟形刻符等纹饰,是最为盛行的良渚重器,出土时一般位于墓主人胸腹以下直至脚端的部位。玉璧一般被认为是祭天用的礼器,也有学者认为是财富的象征。

    查看详情

    玉璧

    出土地点:余杭区仁和镇东塘金家墩龙头嘴采集  出土时间:1990年  尺寸(L×W)cm:厚0.9直径23.5孔径3.5  青灰色,带有大量白色细纹,夹杂黑、白、黄褐色斑,中部有一对钻圆孔,孔壁留有错位台痕及细旋纹,中厚边薄,近缘有两处切割痕迹,器表平素无纹,抛光精致。

    查看详情
  • 玉璧

    出土地点: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安溪石料一厂  出土时间:1988年  尺寸(L×W)cm:厚1.5、直径22、孔径5  青灰色,带铁褐色斑纹,扁薄圆形,中有一对钻圆孔,孔壁留有错位台痕及旋纹,器形完整,器表光滑,抛光精致。

    查看详情

    玉璧

    出土地点: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反山遗址M14:223  出土时间:1986年  尺寸(L×W)cm:直径16.2、中间厚1.3,边缘厚1,孔外径6.2;孔内径6.05  南瓜黄,抛光精美,凹缺部位也打磨较好。器呈圆饼状,中间钻有一对钻孔,但孔内壁打磨修整较好,上下几乎贯直。整器比较规整,仅依稀可辨两面的线切割痕迹

    查看详情

    玉半圆形饰

    出土地点: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反山遗址M23:14.15.16.17  出土时间:1986年  尺寸(L×W)cm:高4.5~4.2、宽7.17~7、厚0.56~0.6  南瓜黄,偏灰褐色,微沁蚀。器呈半圆形,正面弧突,背面弧凹,钻有三对隧孔。

    查看详情

    斜边玉璧

    出土地点: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后杨村  出土时间:2003年  尺寸(L×W)cm:厚1.2、外直径23.2、内外径22.3、孔径4.7  白色夹杂灰色斑纹。切割琢磨成扁平的近圆形,其中有管钻的圆形孔。整器最具特色的就是器身边缘都是呈现斜边,形成一面大,一面小的效果。出土时与一木漆盘镶嵌。

    查看详情
  • 陶屋顶

    出土地点: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卞家山  出土时间:2001年  尺寸(L×W)cm:高5.3、长6.7、宽5.8  房顶中间偏上部有一贯穿小孔,房顶四面各有一个突起点,且四面均有竖向划痕,房顶一角残。

    查看详情

    素面琮

    出土地点: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吴家埠  出土时间:1978年  尺寸(L×W)cm:高7宽8.5射径5.8  乳白色,并带有绿色及灰色的细筋斑,器呈方柱体,内圆外方,中部有竖向对钻圆孔,孔壁光洁,在四立面留有切割印痕,无射口,无神人兽面纹,通体素面,然在其上下两端,均已勾划出射口圆圈及弧形转角框线,从而可以确认其为尚未完工的玉琮半成品。

    查看详情

    三叉型器

    三叉形器出土时位于墓主人头部,应属冠帽上的饰物。其外缘轮廓一般为圆弧形,上有三个分叉,三叉上一般都有钻孔,中叉的孔均为上下贯通的竖孔,两边叉上或为竖孔,或为牛鼻状隧孔。出土时中叉相对处往往有玉管相接,使用时应是贯穿于一起的。根据纹饰一般有素面、一面纹饰、双面纹饰之分;依据背面特征有平面和有凸块两类;依据钻孔可分为中叉贯孔、三叉均有直孔、两叉有系孔、两侧有穿缀孔及底部有铆孔等。

    查看详情

    球形隧孔玉珠

    出土地点: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瑶山遗址M7:78/79  出土时间:1987年  尺寸(L×W)cm:直径2.1

    查看详情
  • 嵌玉漆杯

    此件嵌玉漆器整体为一瘦长形的带把宽流杯,口沿外壁弦纹带上镶嵌有小玉粒,鼓腹,从野外背面的杯底涂朱痕迹判断,其可能有圈足。其图案以大者玉粒为中心,主要结构有重圈、螺旋纹等,类似陶器上的鸟蛇样刻划或玉器地纹的螺旋线,其工艺极为复杂,是良渚文化的“高精尖”产品。

    查看详情

    漆豆

    出土地点: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卞家山  出土时间:2005年  尺寸(L×W)cm:圈足直径16、 高5、豆盘长度约为22.5  圈足残留朱漆,豆盘及圈足有多处粘和痕迹。

    查看详情

    南酸枣

    出土地点: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卞家山  出土时间:2005年  良渚文化的遗物以陶器、石器和玉器为主,而出土的有机质文物极为稀少,对于全面了解良渚人的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查看详情

    木陀螺

    出土地点: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卞家山  出土时间:2005年  尺寸(L×W)cm:高7-5.5 、底部直径3.5-3.3  横截面呈圆形,顶部平,另端削尖,中部偏上处有一周凹槽。

    查看详情
  • 木构件

    出土地点: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卞家山  出土时间:2001年  尺寸(L×W)cm:长65.5、宽13.1、厚7.7、榫头长1.9  长方体,木构件一端有2个榫头,器身上有一贯通的凹槽,在贯通凹槽处有一贯穿小方孔。

    查看详情

    龙首纹玉镯

    出土地点: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瑶山遗址M1:30  出土时间:1987年  尺寸(L×W)cm:高2.65、直径8.2、孔径6.1  整体作宽扁的环状,内壁平直,外壁浮雕4个凸面,利用外壁的宽平面琢刻同向的“龙首”形图纹,并延伸至镯体上下端,组成立体的龙首图纹。

    查看详情

    龙首纹玉镯

    玉镯出土时一般套在尸骨的腕或臂上,也有不套入的。这些器物一般为素面,也有雕琢神徽像的。玉镯器身多呈素面,圆圈形,少数雕刻有龙首装饰。

    查看详情

    六节玉琮式管

    出土地点: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安溪瑶山  出土时间:1987年8月  尺寸(L×W)cm:高10.2射径22.5孔径1-1.1  白色,方柱体,横截面为圆角方形,中间钻对孔,有4个凸面,凸面夹角大于90度,每面直向浅槽分割图纹,以转角线为中轴琢刻神人纹,图案被四周浅槽分成六组,整器共24组。

    查看详情
  • 良渚文化陶网坠

    出土地点: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长命雉山  出土时间:1989年  尺寸(L×W)cm:长4厚2. 4  泥质黑陶,器呈圆柱形,器身有一横向凹槽,及两竖向凹槽。

    查看详情

    良渚文化陶纺轮

    出土地点:杭州市余杭区崇贤镇胡南山  出土时间:1995年  尺寸(L×W)cm:孔径0.4直径4.3  石质,土黄色,规则圆形,中间有一圆孔,一面上刻有刻划符号,“*”、“×”、“Y”,边缘呈弧形。

    查看详情

    良渚文化双孔石刀

    出土地点: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宏磻  出土时间:1984年7月  尺寸(L×W)cm:长17.2宽7.8厚1孔径1.1  深灰色,器呈长方形,一端略窄,双面刃,顶部对钻两个圆孔,刃部、器身有磕缺

    查看详情

    良渚文化石破土器

    出土地点: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凤山采集  出土时间:1993年余杭文管会统一提供  尺寸(L×W)cm:宽30.5长37.8厚1.3  青灰色,器身扁平,平面呈三角形状,前锋夹角为45度,单面刃,微外弧。柄部短而方正,柄外缘与前斜边呈同一直线,中有半圆形凹缺,中部还有一圆孔。

    查看详情
  • 良渚文化石镰

    出土地点: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  出土时间:1987年  尺寸(L×W)cm:长17宽6.1厚0.6  黑褐色,器身扁平如戈形,单面弧刃,背弧,尾宽。

    查看详情

    良渚文化石犁

    出土地点:张向胜在余杭舟枕上湖村采集  出土时间:1981年10月  尺寸(L×W)cm:长33.6宽28.5厚0.8孔径1.6  灰白色,石质,整器呈等腰三角形,两侧单刃部,中间钻有两孔,尾部有一长形内凹,此器制作规整。

    查看详情

    良渚文化石纺轮

    出土地点: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  出土时间:1987年  尺寸(L×W)cm:厚0.8孔径1直径5.6  紫红色,石质,器呈扁平圆形,中间钻一圆孔

    查看详情

    良渚文化黑陶椭圆形刻符豆

    出土地点: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北湖  出土时间:1980年  尺寸(L×W)cm:高16.8盘口19.8×12.2底11.5  泥质黑皮陶。豆盘呈椭圆形,敛口,宽沿,直把,圈足残。烧成后在盘面中心刻双线圆圈,内外两轮,两端反方向刻双线山字形各一。把上饰有多道凸棱,最上端的凸棱上下饰有长方形镂孔。这件陶器盘面上所刻符号,有专家解释为“双鸟朝阳”。

    查看详情
  • 良渚文化黑陶鼎

    出土地点: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北湖  出土时间:1988年11月  尺寸(L×W)cm:高14口径16.9  夹砂红陶,敞口,束颈,弧腹,圜底。底部为三鱼鳍形足。整器制作规整,外表黑色发亮。

    查看详情

    简化神兽纹玉锥形器

    出土地点: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瑶山遗址M2:25  出土时间:1987年  尺寸(L×W)cm:长8.9、宽0.95  长条方柱体,一端锥尖,另一端有小榫,其上对钻孔。中部刻简化神兽图纹,用一横上下凹槽分成两部分。每组神兽纹以转角线为中轴,上端饰弦纹带,左右相邻两组共享一圆圈表示的眼睛。

    查看详情

    简化神兽纹玉锥形器

    出土地点: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瑶山遗址M2:11  出土时间:1987年  尺寸(L×W)cm:长10.2  长条形,首端圆锥,尾端有凸榫,对钻小孔。有柄端呈圆角方柱形,正背两面各用极浅的浮雕琢出简化神兽图纹。

    查看详情

    简化神兽纹玉琮式管

    出土地点:浙江省余杭区良渚镇安溪瑶山遗址M2:21  出土时间:1987年  尺寸(L×W)cm:高3.5、射径1.4、孔径0.6  方柱体,中间对钻孔略偏。图纹被2条横向凹槽分为上、中、下三组,均以转角线为中轴刻简化的神兽图纹,整器共有12组神兽图纹。

    查看详情
  • 简化神人纹玉琮

    出土地点:杭州市余杭区临平镇小林茅山  出土时间:1975年  尺寸(L×W)cm:高5.2射径8.1孔径6  青灰色,方柱形一节玉琮,内圆外方,转角处刻有简化神人纹,面刻两条突棱,宽鼻,圆眼,对钻一孔。此琮制作规整,抛光精致。

    查看详情

    黑陶刻符罐

    夹砂黑皮陶,因出土于河沙中,故器表面多呈锈红色,低口,平唇,口沿微移,短颈,广肩,鼓腹,圜底,圈足外撇。烧制成后,在其肩部及上腹部刻有亦图亦文的8个符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李学勤研究员称其为“前所未见的珍品”。

    查看详情

    果核

    出土地点: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卞家山  出土时间:2005年  良渚文化的遗物以陶器、石器和玉器为主,而出土的有机质文物极为稀少,对于全面了解良渚人的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查看详情

    带盖柱形器

    出土地点: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瑶山遗址M7:8-1、2  出土时间:1987年  尺寸(L×W)cm:厚1.6、直径3.8(器盖0907)高2.9、直径5、孔径0.7(玉柱形器0908)  1. 南瓜黄夹白色筋斑,一面平直,另一面弧凸;平面有一对隧孔。(器盖0907)  2. 南瓜黄夹白色筋斑,扁圆柱体,中间钻一小圆孔。一端面有弧线状切割痕。(玉柱形器0908)

    查看详情
展览
文创

学术研究